回天
天者,君象;回者,言挽回君心也。唐太宗欲修洛阳宫,张玄素谏,止之。魏征曰:“张公有回天之力。”
注释:天者,乃是君王的象征;回者,说的是挽回君王的心意。当时唐太宗李世民想修建洛阳宫,张玄素考量当时各种因素,上奏折谏言,陈述当下不能修建洛阳宫的原因,唐太宗李世民看完奏折以后,采纳了张玄素的谏言,于是就放弃了修建洛阳宫的想法。魏征得知这件事以后,说:“张公真乃了不起,有回天之力。”
这件事发生在唐太宗贞观四年(630年)。李世民继位后,想在洛阳建造行宫。给事中张玄素上书直谏,考虑国事初平,满目疮痍,修建宫殿,劳民伤财,必将引起国家动乱,将会重蹈隋朝灭亡的覆辙。李世民采纳了张玄素的意见,停止修造宫殿,并赏赐张玄素二百匹彩帛。
这个典故出自《资治通鉴》。原文太长,在这里就不赘述。咱们就讲讲文中所涉及到的三个人物,把他们的生平简略介绍给大家。
图片
注:唐太宗李世民(公元598年1月28日 -公元649年7月10日),祖籍陇西成纪,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,唐朝第二位皇帝,杰出的政治家、战略家、军事家、诗人。
唐朝建立后,李世民官居尚书令、右武候大将军,受封为秦国公,后晋封为秦王,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、刘武周、窦建德、王世充等军阀,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。
公元626年7月2日(武德九年六月初四),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,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、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,被立为太子,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,李世民即位,改元贞观。
李世民为帝之后,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,对内以文治天下,虚心纳谏,厉行节约,劝课农桑,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,国泰民安,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。
公元649年7月10日(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),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,享年五十二岁,在位二十三年,庙号太宗,葬于昭陵。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,有墨宝传世。
图片
注:张玄素(?-664年),名朴,字玄素,蒲州虞乡(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)人。隋唐时期大臣。
隋朝末年,以清廉著称,授景城户曹。为夏王窦建德所执,授治书侍御史和黄门侍郎。秦王李世民平定窦建德后,授予景城录事参军。
唐太宗即位后,授侍御史,迁给事中,直言进谏,极言得失。迁太子少詹事,辅佐皇太子李承乾,多次劝谏。贞观十四年(640年),拜银青光禄大夫、太子左庶子,悉心教导。太子被废后,作为东宫官员,坐罪免职。贞观十八年(644年),迁潮邓二州刺史。
唐高宗即位,年老致仕,加授银青光禄大夫。麟德元年(664年),卒于家中。
注:魏征(580年-643年),字玄成,钜鹿郡(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,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,也有说在河北晋州)人,唐朝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和史学家,因直言进谏,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“贞观之治”的大业,被后人称为“一代名相”。
贞观十七年(643年),魏征病死。官至光禄大夫,封郑国公,谥号“文贞”。同年入凌烟阁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